第四章 掌握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低效的学习技巧和高效的学习技巧

研究员约翰·邓洛斯基(John Dunlosky)与他的同事一起,在2013年针对学习的相关技术和方式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他们总共调研了10种不同的学习技巧,这些技巧之所以被选用,是因为它们“相对容易,因此更容易被大多数学生采用”。也许你已经采用过这些技巧,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根据每种学习技巧对学习目标的适应度和知识的保留度,邓洛斯基的团队对所有这些学习技巧进行了评级。正如预期的那样,被他们视为效果较差的五种学习技巧,恰恰是得到大多数人最普遍认可和使用的。

五种低效的学习技巧

第一种,归纳总结。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要求写出对需要学习文本的总结。归纳总结的要点在于“确定文本的核心要义、抓住其要点,同时排除不重要或重复的内容”。邓洛斯基的团队认为,只有在学生接受过关于归纳总结的专门培训,并掌握了相关技巧之后,这个学习技巧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类似培训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操作根本无法执行,因此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也许,归纳总结本身可能是有效的,理论上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其实际的执行过程可能并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错误的操作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赋予学生一种虚假的理解和进步感。

第二种,突出显示。这种历史悠久、无处不在的学习技巧,指的是用颜色鲜艳的墨水笔,或用下划线标记相关的文字。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学生在晦涩的文本上使用高亮标记,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帮助,但总体而言,他们认为高亮标记事实上是一种容易导致分心的学习方法。因为它并不能够帮助学生从学习材料中获得额外的意义或推断。如果你习惯性地依赖突出显示的方法,那么你或许要尝试学会抛弃这种依赖,学会更积极地阅读。

第三种,各种各样的记忆法。记忆法事实上是古老的学习技巧,即通过调用精神的反应或速记——如图像、歌曲、短语或首字母缩写等,来回忆已经学过的事实或信息。例如,在学习外语时,使用物体图片作为记忆辅助。

记忆法看起来似乎很有意义,并在有限的领域内得到了成功运用。但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记忆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获取与关键词相关的记忆,但仅凭记忆法实现“持久有效的学习”的可能性却非常低。这也符合我们在前文中讨论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法和概念学习法之间的区别——即只要记忆法只鼓励表层的学习,它们就无法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相媲美。

第四种,运用意象学习文本。这是一种比记忆法更抽象的心理调用,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或在纸面上,想象出一个形象或画面,以代表所读的段落或文本段的内容。这种方法,本质上要求大脑调动更多的感官,以更多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编码,并将各种形式的信息关联起来。

尽管还需要对该主题进行更多的研究,邓洛斯基团队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方法“前景广阔”。总的来说,他们认为使用意象的好处,仅限于记忆测试和非常适合图像创造或记忆回忆的文本。这个方法能否取得成功,往往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第五种,重读。邓洛斯基的团队发现,尽管重读和复习课文至关重要,且很容易执行,但其效果十分有限,并且有效性只会在重读课文的两个时间段的间隔期内持续。研究人员还认为,目前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重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或对主题的深入理解能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你有没有过以完全被动的方式阅读文本的经历?即你的眼睛一直跟着文字在移动,但脑子却没有吸收到任何信息?阅读似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如果学习者不能与需要阅读的文本概念建立任何真正的、深刻的联系,那么这种流于表面的阅读不过是纯粹的浪费时间。

尽管前述五种学习技巧也有其各自的优势,无论是便利性,还是当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时能够产生的有效性,但邓洛斯基的团队发现,这些技巧在保留深刻理解、学习的透彻性,以及适用性方面的作用有限,且常常受制于特定的学习条件。这些技巧和方法在形成表面意义或记忆方面或许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它们在理解层面的价值,比想象的要小得多。

以上就是邓洛斯基团队的研究成果,尽管他们证明许多常见的学习方法是无效的,但仍有证据表明,其他学习方法具备可喜的功效。有效和无效的学习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因素是学习者主动性的投入程度。相信看到这里的诸位读者,对这一结论并不意外。

五种有效的学习技巧

下面五种被认为最有效,而且知识保留率最高的学习技巧,它们是:

  1. - 模拟测试
  2. - 分布式练习
  3. - 阐述性提问
  4. - 自我诠释
  5. - 交错式学习

模拟测试,即所谓的信息检索训练。这个练习要求学习者看着一张白纸,在没有任何进一步提示的情况下,从大脑中提取相关信息。

分布式练习,即所谓的间隔重复,是对大脑记忆工作方式的一种延伸。

在本章中,我们将主要探讨剩下的三种学习技巧,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充分利用这些技巧。

阐述性提问学习法

“阐述性提问”是指对某一事实的原因作出彻底解释的行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心理学家迈克尔·普·雷斯利(Michael Pressley)及其同事对这个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个方法尤为适合用来学习细节信息和事实,哪怕是那些极容易被混淆的信息和事实。这是因为学习者不仅仅要知道这些信息和事实是真的,还需要解释为什么它们是真的。放慢理解信息的速度,让大脑真正理解信息,学习者就可以避开死记硬背的陷阱,形成更深层次的概念性理解。这不仅意味着获取和记住一个既定的解释,还要自主生成和创造解释,而这个过程将促使学习者形成更好的理解。运用这个学习技巧的一个好处在于,学习者拥有的先验知识和背景信息越多,这个技巧就越有效,因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事物时,拥有更多的概念“框架”作为支撑。

要运用这个技巧,只需要经常提问“为什么?”,因此其操作十分简单。有时候,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彻底地理解了某些东西,但如果其他人要求我们清楚地概述它时(如有可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解释),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尚不充分。如果你在测试中回答正确,不妨解释一下正确答案是如何得出的,或者想象一下,如何能够清晰地为自己的同学概述这个解答的过程。通过了解这些步骤和方法,学习者就有机会在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时,重复使用这些正确的步骤和方法。

自我诠释学习法

自我诠释是一个与阐述性提问类似的学习技巧,同样也依赖于学习者拥有的最可用的资源,即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自我诠释指的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这就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试图将新知识与已知信息关联起来的过程。

大多数学习者会经常下意识地使用这个技巧,但如果我们能够刻意地运用,便能够收获更多的益处。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的类型,以及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为了实现效率最大化,这个方法最好与其他高效的学习方法结合使用。

利用已有的知识促进新知识学习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进行类比。假设你是一个烹饪专家,正在学习复杂的实验室技术,那么你可以尝试将两者做一个类比,把做实验的过程想象成完成一道复杂菜肴的过程。

哪怕是创建一个归纳总结,也可以视为对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但前提是学习者需要秉持提炼概念的精髓,并与他人分享,即向他人解释的精神,来进行归纳和总结。此外,这个方法可以与提问或创造性地记笔记方法结合使用。一个正在学习用乐器演奏新曲谱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完成特定部分的演奏。于是他们会放慢演奏速度,拆分这些片段,更仔细地观摩或聆听范本。他们可以想象自己需要向其他人解释,为什么这首曲子这么难。通过类似的自我诠释,他们就能够搞清楚自己的欠缺之处在哪,例如新的指法或手的不同位置等等。这个学习者可能会一边演奏,一边在脑海中假装指导自己,例如“嗯,这一段的演奏效果看起来不是很好……你觉得原因是什么?看看第四根手指的位置,是不是有点奇怪?现在,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把上一首曲子里第四根手指的位置沿用到这首曲子了?所以导致整个技巧出了问题……好,请坐直,再试一次,深呼吸,在数到三的时候,把第四个手指展开,像这样……非常棒!”他们会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频繁试错,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他们以动态参与和积极回应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做法,而不是一遍又一遍无意识地重复错误,毫无寸进。

另一个提升自我诠释学习效果的手段,就是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使用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用三个孩子分蛋糕的经典例子,说明我们学到的原则。道德主义者会根据一些先入为主的规则来分蛋糕,例如“人人均分”;然而功利主义者可能会说,我们应该按照每个人不同的幸福值来切蛋糕,最不幸福的人应该拿到最大块。因此,一个饥饿的小孩分到的蛋糕,应该比一个吃饱了的小孩要大。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尽可能多利用不同的例子,帮助自己诠释不同的想法。如果可以,与他人讨论自己想到的例子,获取他人的反馈或建设性的评价。另外,如果有机会与教师交流,不妨分享自己的例子,问问他们的看法,以确保你已经准确地接受了教师们试图传递的信息或原则。

自我诠释还可以通过大声诵读来实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仅仅是大声地背诵内容并听到自己的背诵,就能够比默不作声的阅读或写作保留更多的信息量。这是因为大声地诵读能够对大脑的长期记忆产生更深刻的影响。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自言自语有点尴尬,但这只不过是大声诵读这一有效技巧的一个小缺点,克服这个缺点,并遵循下面的大声诵读技巧,你的学习效果必将得到提升:

(1)在大声诵读笔记或主题材料时,找出你认为重要的所有关键概念。

(2)缓慢而大声地念出每个概念,重复数遍,直到彻底理解和掌握。

(3)完成之后,休息三分钟,盖住画线的内容,测试自己能够复述出多少。在接触新信息之后,即时开展自我测试已经被证明能够提升长期记忆的能力,因此这个步骤至关重要。

(4)如果仍有没能记住的概念或内容,重复前述操作,直至全部记住。

交错式学习法

这是极其重要的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求我们摒弃被许多人视为技能或学科学习的高效方式和常见的学习逻辑,即:长时间不间断地学习一个科目,就好像在吃饭时,需要先把所有的正菜吃完,才能吃甜点那样。

分段式学习,是指一次性学习或练习一项技能,直至掌握之后,再进行新技能的学习。在完成一个技能的学习之前,学习者不会启动或开始新技能的学习:即在学习技能B之前,需要先学会技能A;且只有在学会技能B之后,才能开始学习技能C。如果我们以字母标识每个学习时段,分段式学习模式最终应该呈现为AAABBBCCC。

但交错式学习打乱了这种顺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几个相关技能的练习打乱重组,使得最后的学习计划看起来像是ABCABCABC。

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我们可以按照剧作家的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为划分依据,交叉学习。如果我们更进一步,从交叉学科的层面设计学习计划,那么可以将莎士比亚的作品、数学和非洲历史的内容安排在同一个学习时段内,执行交错式学习法。

交错式学习一开始可能看起来像是一种杂乱无章的、相较于其他学习模式更为随机的方法,那么实际上哪种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呢?研究表明,在运动型学习内容(身体运动)和认知(数学)任务方面,交错式学习实际上更有效。

交错式学习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分段式学习,交错式学习呈现了令人惊讶的优势:测试表明,相较于分段式学习,交错式学习在学习效率和知识保留率方面实现了43%的提升。当然,你或许也读过反对多任务处理的研究,并认为多任务处理会导致思维的中断,从而阻碍学习的效率,但如果运用得当,精心设计的“中断”反而能够成为交错式学习取得最佳效果的秘诀。

交错式学习,能够使学生从既定顺序和秩序的舒适区中跳出来。与按部就班的学习流程和顺序比起来,这种刻意设计的干扰让学生更容易对所学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这也是一种信息检索训练:学生定期重温最近获得的知识,使其对知识的理解和保留率变高。我们找到信息、召回信息的能力越强,频繁回顾和复习信息的次数越多,我们将其与已知信息和其他科目内容联系起来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就越有可能充分理解并长期记住这些信息。

将概念或问题交织在一起,能够建立并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们通常将概念视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信息片段,并认为它与其他片段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不明显。但定期复习以前讲过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这些联系,并鼓励他们在不同的技能和观点之间找到意想不到的联结桥梁。

与信息检索训练一样,交错式学习方法将学生的知识从大脑存储的概念信息库中提取出来,并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这些概念的适用领域。正如颗粒越小,总表面积越大那样,以小块形式出现的观点,似乎也会覆盖更大的概念范畴,并被认为与周围的活动和信息流连接得更紧密而牢固。与其将交错式学习视为一种干扰或中断,不如说在切换不同学习内容的情况下,这种方法能够迫使学习者保持警惕,更积极而专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交错式学习的双重好处

交错式学习能够带来双重好处:

首先,它能够提高大脑对不同概念的辨别能力。在分段式学习模式下,学习者一旦知道了解决方案是什么,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就结束了。但在交错式学习模式中,每一次的练习内容和排序都将与上一次不同,所以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形成的条件反射将无法发挥作用。学习者的大脑必须不断地专注于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持续关注的过程,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技能,以及对概念关键特征的辨别能力和掌握程度,从而帮助学习者选择正确的答案。

其次,交错式学习还能够强化记忆联想能力。在分段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每次只需要在短期记忆中保留一种策略;但在交错式学习模式中,每一次需要学习的策略都将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次尝试的解决方案都将涉及不同的背景,需要满足不同的目标,因而每一次的尝试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迫使学习者需要每一次都开足脑力,尝试唤起不同的记忆。这是一种更积极主动、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强化大脑在不同任务和反应之间的神经通路,从而增强和改善学习效果。

交错式学习法也可以有效地运用到文本学习中,但需要作更进一步的准备。我们需要牢记的一点是,交错式学习并不等同于多任务学习,这恰好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一个误区。不要将所学的学科内容拆分得太松散,或交叉安排毫无关联的学科——在化学、英语文学和陶艺之间进行交错式学习,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有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相反,我们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学习时段中,在相互关联的多个主题之间自由切换。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一个给定的学习时段内,处理多个不同角度或主题,但数量需要设定一个上限,通常情况下,每个时段安排的不同主题最好是3个,如果时间非常紧张,最多也不要超过4个。主题设定之后,就可以根据直觉,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自由地从一个主题的学习切换到下一个主题的学习。有些学习者可能会设定每个主题学习的时长,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为限制学习的时长可能并不有利于理解能力的提升。

即使安排的科目之间没有太大差异,我们依然能够实施交错式学习。例如,我们可以把英国文学、欧洲建筑和希腊哲学安排到同一个时段学习,这不会对整体的学习安排造成太大的压力。此外,能够刺激学习者在不同主题之间寻找关联的安排最有效果,例如将艺术理论、艺术技巧和60年代流行文化艺术史的研究结合安排,就可以很好地刺激学习者,找出3个概念之间的共同之处。

我们在本章中详述的所有学习策略,都旨在将学习到的信息变成可迁移和灵活操作的内容。我们不是要将这些信息死板地存储在大脑中,而是要将它们活学活用,对信息提出质疑、进行比较,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推动新信息的学习与探索。通过将新的概念立即投入运用,并将曾经学到的概念与新的概念联系起来,我们就将接受教育的行为变成了深化理解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个程度,那么就很难忘掉学过的东西。

善于深入处理信息

我们与数据的接触和互动越多,我们就越能够理解数据,并记住数据。深度处理信息,就是要确保我们与想要掌握的新信息之间,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关系,而是能够有效地处理和理解信息。

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案例:有人给你随机提供了一张项目清单,要求你阅读并尽量记住其中每一个项目。现在,想象一下,有人再次给你提供了同样的清单,但这一次,清单上的每个项目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故事整体,提供了开头和结尾,每个项目都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你认为在哪种情况下,你能够记住更多信息?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讲述了一个与所有项目相关的故事的情境。

朱利亚·加利(Giulia Galli)在《精神病学前沿》(Frontiers of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解释了其原因,即:当涉及记忆和数据检索时,大脑倾向于“语义操作”而不是“浅层操作”。在信息附有意义时,我们能够更好地回忆,并更容易理解信息。神经科学家已经研究了新数据被“编码”到大脑中的方式。当我们试图仅仅根据其结构和特征,存储随机的、不含任何意义的数据时(例如,试图记忆一串随机的字母),记忆编码的深刻程度并不如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处理时那样(例如,尝试记忆的不仅仅是一串随机的字母,而是由这些字母组成的、对你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一些单词)。

通过观察不同的学习过程的大脑图像,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对信息实际上存在不同层次的理解,且更深层次的理解往往更有效。这也意味着,在我们的学习效果很好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征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认知系统,甚至调用了大脑的不同区域。你是否有过“左耳进、右耳出”的学习经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浅层编码未能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如果没有对数据的意义形成更深的理解,数据就不会有任何黏着性。

因此,学习(尤其是记忆)与其说是如何检索和回忆数据的过程,不如说是在遇到这些数据时,你如何将其编码并存储在大脑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能够与已经掌握的信息相关联的新知识,拥有更强的“黏着度”。同理,与其他知识相关联的知识也是如此,即能够以叙述或顺推的形式彼此关联的信息。

大脑中与新数据接触的部分越多,新数据的编码也就变得越彻底。例如,当我们的所有感官都能够专注于某个场景知识的吸收,且这个场景激发了我们的情感反应时,我们就更有可能记住这个场景。同样,当我们能够理解新数据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时,我们从大脑中调取这些新数据的能力,优于那些一知半解的随机数据。

元认知

要掌握深入处理信息的方法,就需要理解和使用元认知。从本质上看,这本书是围绕元认知的练习展开的。元认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被更准确地描述为认知的自我调节。元认知是我们不仅能够意识到自己如何思考,而且能够理解并根据我们自身的目的控制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如果在看到数据时,我们能够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处理数据,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概念和塑造这个过程的空间及机会——这将使自己成为学习过程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同时,这也将增强我们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信心,对发展的方向和原因拥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评估自身的进展,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即时调整。这种能力,将让我们成为自己的老师。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元认知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过程。一,我们需要努力观察和理解大脑正在做什么;二,尝试去控制、调节和塑造大脑做正在做的事情。如前所述,我们只有完成了前一个观察和理解的任务,才能够开展第二项进程,作出改变。这是因为在改变一个东西之前,我们需要对其形成彻底的了解。自我调节,总是始于自我认识。

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是什么影响了你的学习?你拥有哪些学习策略,哪些策略最适用于特定情况?你是如何独特地开展学习的?你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你更远大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要怎么样才能够实现它们?考虑到你对自己的了解,你能够作出什么计划?你正在使用什么学习策略,它们的效果如何?你作出什么调整后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深度学习中,我们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不断地循环。当我们学习如何思考时,就设计出调节和优化这种思考过程的方法。通过观察调节和改善的效果,我们能够扩大和改变学习及思考的范围和能力,然后继续用新的东西,重复这个观察、调节、改善的过程。

在两种模式之间切换的元认知,在放大和缩小观察之间替换,实现对思考过程的观察与调节。第一步,我们经历思考阶段;第二步,放大并观察这个思考的过程;第三步,试图理解它,并解释我们看到的东西。如此,进行更细微的思考和调整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好像我们的头脑中不仅仅存在一种思想,而是两种思想——其中一个思想,在数据的领域发挥作用;另一个思想,观察和调节前一个思想。在这里,被观察的并不是数据,而是大脑处理数据的方式。

这个过程听起来十分复杂,但大脑进行元认知的次数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多得多。比如,你正在完成一些复杂的课程作业,这些作业挑战了你个人的理解极限。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停下来,注意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每当在课文中遇到图表,你就会被吸引,并花时间仔细地研究它们,但却对图表周围的说明性文字感到厌烦。

你注意到自己存在的特殊注意点——这就是元认知。你想知道,如果更多的材料以图表的形式出现,你是否会更容易接受它们传递的信息。因此,你转而花更多时间搜寻这些图表,或自己制作图表(认知),检查自己对材料信息的保留和理解程度(元认知)。经历了这两个过程之后,你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眼前的材料,还能够成为管理思维过程的高手,而这恰好就是学习领域可迁移技能的终极目标。

元认知与提问

虽然元认知要求我们对自己提出问题(例如,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但我们也可以对内容本身提问。物理学家海森堡声称:“我们看到的并非自然本身,而是暴露在我们提问方法下的自然。”提问是所有深入理解和学习的根源。这要求我们转换视角,将学习视为对更好的问题而不是答案的追求。这种观点的转变,将使我们更有能力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它提醒我们,当我们直接地接触未知事物,而不是过早地接受假设和已知的知识时,就能够在知识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提出问题的质量,决定了答案的质量,而这,恰好就是学习的要义所在。

当然,有很多的老师会说,“这世上不存在糟糕的问题”,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确实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但有些问题的确比其他问题更优秀。比如,你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在外出散步时,遇到了一种神秘的花,你可以直接问一个知识渊博的朋友,这是什么植物,并获得一个答案。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也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但其实你从研究问题开始,就可能要经历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过程。你从面前的神秘花朵上能够看到什么?这种植物与你自己已知的植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它有什么特点?你对这个地区和这种植物生长的地方有什么了解?现在是什么季节?它周围生长的植物又是什么样的?哪怕你的植物专家朋友已经告诉你这是什么植物,你也可以进一步提问,例如,他们是怎么知道答案的?他们是如何将这种植物,与另一种非常相似的植物区分开来的?

获得答案代表了一种固定的、静态的状态。然而,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我们既有的答案或许会失效。如果我们不能够真正地理解这些答案是怎么来的,或者它们真正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反过来说,哪怕我们知之甚少,但如果我们拥有了理解、询问和分析的工具和方法,我们的处境反而会好很多,甚至能够轻松地找到新的答案。

那么,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具备什么要素?

一个好的问题,就像是一个好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目标、采取行动。好的问题能够扩大我们的研究和理解范围,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让思维流动、发散并引导出一个可能的启发性答案。一个糟糕的问题,只会扼杀思考、导致思维的闭塞,或将我们引入歧途。

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谨慎地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的理解,挑战他们,并迫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尚未理解的事物上。通过由内而外地掌握问题,学生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得到特定的结果。在自主学习时,我们就需要自己扮演这样一个导师的角色,利用好问题,促进和塑造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你是否还记得,上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全班学生枯坐在教室里,绞尽脑汁地猜测老师的想法,害怕自己说出一些愚蠢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好问题,因为它将人们的意识从理解内容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比如说“害怕犯错的羞耻感”。

在自主学习并自我提问的时候,我们需要确保自己不会像这些老师一样,错误地提出一些走过场的问题。你提出的问题,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必须要具备推动学习的功能,否则它们只会成为有效学习的阻碍,或更糟糕的是,导致你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

要记住,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目标并不是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激发学习的动力,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所有这些问题,应该是引导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它是一个让元认知发挥作用的工具。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导致思维萎缩而不是扩展,那么显然它是错误的问题。此外,要避免在构思问题或回答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因为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问题指向的东西上。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指向比它们自身更伟大的东西,那么它们就不是好问题。

在学习的时候,忘掉需要遵循的时间期限、忘掉关于正确与否的判断、忘掉把内容简化为几个简单概念的愿望,将所有这一切都放在一边,以科学家般纯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来看待面前的未知事物。一个好问题,可能会激发无数的好问题,带着探索的兴趣跟着这些问题走,看看它还能够带来什么未知的惊喜。

向自己提问的过程,事实上是与自己进行一场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过程。遵循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开启自主学习之旅。尝试重新表述脑海中的想法,让它们在大脑中反复地重构,放飞自己的思考和提问能力。不要将所有的事物都视为理所当然,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也不要害怕将自己的问题看成是探索的主题。想象一下,一开始,你只是尝试了解一个问题,就像我们尝试去了解一个人那样,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而不是枯燥的学习过程,这将让你很快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更深入地探索需要技巧

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过程中和结束后,都要向自己提问。在自己的周围搭建一个问题的支架,让知识可以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上不断累积。那么,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哪些技巧呢?

开启学习之前需要提出的问题

当然,提出问题的具体表述形式取决于特定的学习场景。在任何情况下,不要过于依赖预先形成的问题——真正能够发挥神奇作用的,是自主设计的问题。为了能够获得一个更容易的开始,读者可以考虑借鉴以下问题。

这些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旨在引出某个特定主题的宏大背景。例如,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是什么?其性质是什么?有时候,你只需要确定要学的是哪种东西,就能够实现更深入的学习。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技能、技巧,还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如果它是一个想法,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想法?

不管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新事物,都需要依赖于我们已知的东西实现理解,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在新事物和原有的知识之间,建立什么样的联系?观察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在我们观察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解释、理解的过程,因为我们下意识地选择了应该关注什么、忽略什么。所以,不妨问问自己,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需要学习的材料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根据这个问题,将材料拆解,分解成更小的学习单元,再逐个击破。如果是这样,那么应该从哪个单元开始才最合适?

假设你正在学习新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你熟悉的一个历史时期,但发生在一个相对不太了解的国家里。你可以有意地自己:“我不是很了解的东西是什么?”或“这个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够了解它?”

在开始学习之前提出问题,就好像给即将要学习的材料划定了一个范围。提出好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设定学习的目标,并制订出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例如,你可以先找出自己需要了解的东西,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设定一条可行的路线。你是否可以效仿他人的做法?为什么可以,或为什么不可以?

在学习之前提出的问题,将让你看清自己的位置——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拥有什么资源(参考资料、教师、其他学生的帮助)?你拥有什么独特的优势或劣势?学习前提出的问题,旨在帮助确定学习的背景,增强学习的意义,而这恰好是所有学习背后的最重要原因。你需要问自己,试图学习的信息有什么意义?它对你个人而言,真正意味着什么?它如何能够融入你的世界?

提出这些问题,也是给自己提供暗示和提示,帮助确定自己设定的预期,解释学习的方式是否有效。你可以思考一下,在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可以用来做什么?还可以思考,自己运用的特定学习方法,是否真的能够带来预期的诸多好处?你还可以直接提问自己: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吗?我还可以怎么做?

此外,还要持续关注自己的心态和态度是如何与材料进行互动的,使用元认知技能,关注自己学习的方式,以及如何改善它,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相信自己从事的会计工作并不枯燥的心态或无意义的心态,能够带来什么影响?不同的态度,可能决定学习的过程是变得更难还是变得更简单。

学习过程中需要提出的问题

学习从来都不应该是被动的,一旦你为自己画好了学习路径图,了解了可能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就可以开启学习之旅了。但你也要擦亮眼睛,保持开放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因素,是我们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定期地后退一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

  1. 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2. 在哪里遭遇了困难?哪些想法是顺利的?
  3. 什么在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什么是出乎意料的?

请聚精会神地阅读需要学习的材料,如果遭遇困难,试着确定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混乱、复杂或陌生。通常情况下,遭遇无法理解的东西时,我们很容易感到恐慌,并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前无法理解,就永远无法理解。有些内容,第一眼看起来非常困难、混乱或复杂,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一小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彻底地理解和掌握它。

为此,要经常地提问自己,“这是新的、复杂的或令人困惑的内容吗?”这是一个宝贵的学习习惯,因为它会提醒你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如果某件事情的确令人困扰,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以及可以做什么来解惑答疑。这就像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徒步旅行,你只需要抬起头来,偶尔停住脚步,问问自己:“我当前在哪里?我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是否更接近目的地了?正确的前进道路在哪里?”

在学习的过程中,请记住,你提出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关乎学习的内容,还需要关于你自己——即运用元认知的能力提问。当你围绕“我的思想此刻正在做什么”提出不同形式的问题时,事实上是在给自己提供一个机会,利用元认知能力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不妨问问自己,你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观察自己的注意力走向,并留意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不仅仅关乎智力水平和认知概念,也要涉及自己的动机、情绪和能量水平。你或许会注意到,随着课程的推进,你的自信心变得越来越强。这是为什么呢?这堂课的哪些方面增强了你的自信心,以及如何才能够收获更强的自信心?

或许你会注意到,你当天的情绪很低落,这种情绪也对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最好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或许,休息一下再继续?你可以暂停学习,在感觉好一点之后,再回过头学习,并继续提出问题:“现在,数学问题是不是看起来变得容易了?解题变得简单了?”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以便在下一次遭遇类似情况时积极应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提问将深化学习的效果,并帮助拼接出一张更大的理解之网。我们提出的问题,其答案应该帮助我们将正在学习的东西与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例如“这如何融入整体的理解”等。假设你正在阅读18世纪的文学作品,你就需要不断思考当时的政治环境可能对小说的情节产生的影响。此外,还需要留意当前阅读的这部小说,是否包含了任何可能与之前读过的小说建立联系的模式。以及,截至目前,其他人对这部小说中独立元素的组合方式有什么样的看法?如果你不知道,你如何去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的一个万能问题是:“如果我现在是自己的老师,我接下来会给出什么建议?”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会令你惊讶于自己在促进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方面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只要给自己提供一个机会,提出正确的问题,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无穷大。

在学习结束后需要提出的问题

如果突然地结束整个学习过程,忘记一半所学的内容,错过整合和吸收过程中遇到所有新材料的机会,就未免太过可惜了。因此,学会在学习结束后提出问题,同样非常重要。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是,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

当然,尽量避免评判自己的进步——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地评价,看看什么对自己有用,什么没有用,这样的做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妨比较一下自己在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的感受有何不同。是否仍存在一些你无法理解的东西?以及更宽泛地问自己,这堂课的哪个部分对你来说最重要?

与其简单地复述学到的知识,不妨将其与自己更大的个人目标联系起来。例如,你可以利用所学的东西去做些什么?它是如何改变了你的个人目标的?你可能会发现,课程的呈现方式与个人的兴趣并不完全吻合,因此你需要调整下一次学习的重点,以突出和强调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东西。

尝试确定所有学过知识的精华和本质,并将这些凝练后的知识纳入知识库,将它与已知的信息放在一起,花时间去熟悉和掌握它。同时,开始问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鉴于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已经完成,我们后续可以用它来做什么?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然后进入下一个阶段,并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正在缓慢但坚定地搭建一个知识框架,以确保掌握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能赋予学习者巨大的驱动力和满足感。下一步,我们将如何“升级”自己,并挑战更高的难度?在学习结束时,问问自己,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我明天能够做什么?

但是,跟踪当前的进展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你当然需要了解自己使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检测自己的记忆能力,评估学习的模式是否可行等,但同时也要记得询问自己的感受,以及这个学习过程对你本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评估这方面的影响时,不妨关注一下自己在完成学习之后的感觉,是感到兴奋、无聊、焦虑、困惑、高兴,还是其他情绪?除了要关注情绪和感觉层面的变化,还需要看看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问问自己,学到的东西是否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是否让自己成为了想要成为的人?当然,每一天的变化可能微不足道,但整体而言,你是否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你是否喜欢当前选择的路径?是否喜欢正在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微妙变化?

在开始朝着任何学习目标进发时,我们可以提出的一个最佳问题是:“一年后,五年后,或十年后,我将如何看待当前这个过程?整体而言,它是否会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做可能会令人压力倍增,但将学习的过程与深层次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在一条非常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无尽耐心的道路上,保持长期的专注和坚定的信念。

在知道要去哪里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检查自己选择的道路,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确保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现在,你已经知道在任何学习课程开始之前、进行过程中以及结束后应该提出的各种不同问题,但也可能会想,我上哪找那么多的时间来提问?好的问题实际上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精力。我们越是练习有意识地关注正在做的事情,提问就变得越容易。因此,不要害怕定期暂停学习,评估自己当前的进展,以及学习的过程是否有效,因为你很快会意识到,这样做实际上反而更有效果,也更有效率。

掌握PQ4R提问法

PQ4R提问法是一种常见的提问策略,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记忆力,并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虽然这种提问策略一开始专门应用于有阅读障碍或其他学习困难的人群,但它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学习者。因为所有学习者都希望通过一种更有条理、更有效的方式处理阅读的信息。这个方法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整体理解力,让他们对阅读和吸收的内容形成更复杂、更丰富的理解。

PQ4R分别代表了预习(preview)、提问(questions)、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复习(review)。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每个步骤的操作。

预习

预习要求略读和扫视重要的标题、副标题以及插图或其他数据,如表格等。不要直接开始阅读,先观察所需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确定研究的方向,并试图把握整体的主题。例如,假设阅读的材料主要关于某位科学家的研究,你或许可以略过细节的信息,专注于这些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即可。除了主要的议题之外,还需要关注文章使用的语言、作者以及他们写作的背景和动机。如有可能,甚至要注意那些刻意被忽略的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而常见的THIEVES阅读法,能够帮助我们找出一些关键的问题。

标题(Title)。

阅读文章的标题、主要话题以及主题,搞清楚它们与之前和之后的章节或作品以及个人的研究,在总体上有何关联?标题是否说明了作者的立场?例如,你可以猜测,写《印度转基因生物投资的隐性殖民主义》的作者,可能会对该领域的经济、政治和金融后果提出批判的意见,而不是纠结于行业保护或植物遗传学的科学细节等信息。

首段(Headings)。

阅读文章开篇第一段的内容,问自己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导全篇阅读的逻辑和重点,并尽量在阅读下文的过程中,回答这些问题。

引言(Introduction)。

阅读文章的任何开头部分、摘要或介绍性段落的内容。然后停下来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信息,以及理解中可能存在哪些差距。回到前文的例子——《印度转基因生物投资的隐性殖民主义》,读完引言,你或许会意识到,你对其他国家的农业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略知一二,但对印度的情况并不了解。

每个自然段落的第一句话(Every first sentence in a paragraph)。

着重关注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句,看看能否从中归纳出整个文章的一般论点或逻辑结构。再次以《印度转基因生物投资的隐性殖民主义》为例,你可能会注意到,这篇文章从一些背景和历史知识开始论述,然后转向印度一个特定村庄的故事,随即论述了一些新立法机构的做法和当前存在的争议,最后以支持作者立场的一些证据作为结尾。

视觉材料和词汇(Visuals and vocabulary)。

现在,看看文章中包含的图片、照片、表格、图表、信息图、地图、柱状图等等,阅读这些视觉材料的说明,仔细观察为什么作者会选用这些材料,以及它们对整体的概念起到什么作用。你可能也已经注意到作者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词汇和写作风格,它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充满了专业术语吗?以第一人称写作?被动语态非常多?思考一下,这些语言风格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造成了什么影响?找出文章中粗体或斜体部分的内容,或任何定义或引文,尝试分析为什么这些内容被突出显示。

章节结尾提出的问题(End of chapter questions)。

在仔细阅读全文之前,请关注与之相关的任何问题,无论是练习还是测试问题。如果你能够将这些问题牢记于心,就能促使自己围绕这些问题,选择阅读的重点。例如,老师要求你读完一篇概述立法机构优缺点的1000字文章,你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特别关注优缺点的相关论述,并在阅读时突出强调或做笔记。

总结(Summary)。

如果文章提供了一个总结或结论,那么请通读这个结论,以便形成对整个主题的完整理解。同时,检查自己在前面所有的步骤中,都理解了哪些信息,形成了什么样的总体理解。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复杂的阅读过程,但事实上,THIEVES阅读法,或其他类似的阅读法,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当你习惯于这个方法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完一篇新的材料。

提问

再次回顾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并有意识地将它们转化为问题。例如,“光合作用的三种主要类型”的标题,可能会让你自然而然地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的三种类型?”“光合作用的三种类型有什么不同?”或“最常见的光合作用是什么?”如果可以,请使用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何、如何等词提问,并尽可能尝试提出更多问题。

还可以根据预习的成果,提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哪些是主要的主题?期望通过阅读学到什么?在完全吸收这些知识后,你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

阅读

如果前面两个步骤准备得十分充分,那么你会发现这个阶段的阅读变得十分有针对性,你能实现更快的理解,能够理解更多信息。在这个阶段,尝试主动阅读,并积极响应所读的内容。在空白处写下问题,或者以标亮或下划线的形式突出显示重点信息。

大多数人在阅读时,不过是被动地用眼睛去看一些书面的文字,这就导致文章的内容水过鸭背,没有形成任何有效的理解。不过,在提前准备了所需的阅读技巧后,就可以使阅读过程变得更有智慧、更有重点、互动性更强。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卡在了难以理解的生词或句子上,请停下来,彻底读懂之后再继续往下阅读。确保深入挖掘文章内容的含义,为此,你可能需要多读几遍,以彻底掌握其要义。

反思

我们需要反思所读的内容,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整合所有的信息,使其具备更广泛的意义。在这个主题中,在一般的学科中,以及在个人的世界中,所有这些东西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个新的数据,如何与已知的信息结合起来?回顾自己在阅读之前提出的问题,看看自己能否提供正确的答案。

有没有什么东西令你感到惊讶?或许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意识到自己从一开始就错过了一些信息,但现在你已经弥补了这些缺陷。阅读从来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为此你需要一直提问自己,并尽可能地回应。

反思可以在各个不同的理解层面进行。一方面,你也许会问,这些信息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或作业有何具体用处?这些新信息对这个话题、主题或一般的学科有何启发?另一方面,你可能会想要知道,这些信息如何为你个人提供服务?如何帮助你改善个人的生活?它对个人目标的实现是否有意义?它是否能够帮助解决任何问题?或改善沟通的效果?数据毕竟只是数据,只有使用者才能够决定如何解释和应用它。反思旨在帮助我们找到所读材料背后的意义,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去理解和应用。

背诵

到了这个阶段,你已经略读了全文,提出了一些问题,通读了所有的内容,并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但需要使信息变得更具体。在此阶段,你需要将要点记录下来,或者用对话或抽认卡的形式背诵重要的内容,甚至还可以通过大声地自我问答进行背诵。你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的要点,或画一张表格、图表或思维导图,呈现主要的观点和信息。在背诵阶段,我们不仅仅要做总结,而是要概括我们对思想背后的意义的真正理解,以及不同信息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复习

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结束,复习的操作过程与预习阶段类似,问问自己做得怎么样?是否回答了提出的问题?或学到了什么新东西?对事情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够保留多少东西供未来使用,例如用于考试?是否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强化的地方?或是已经彻底掌握了以前不了解的材料?

简而言之,PQ4R学习法包含了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和复习几个阶段。

或许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在看到这个学习法时,只想到它可能要求庞大的工作量!但事实上,如果你能够严格按照这个流程操作,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你能够专注地按照这个流程完成整个阅读和学习的过程,就可以在学习上花费更少的时间、收获更高的效率。因此,建议你将PQ4R学习法的各个流程牢记于心,并尽快养成习惯,以便顺畅地执行,最终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在进入后面的阶段时,你可能已经形成了对信息的更深理解,但如果只是坐下来随意地阅读文本,没有计划、没有目标、不成体系,可能你无法真正掌握这些信息。当然,这个方法最适合那些令人感到不知所措的任务,或在一门新课程中不知道自己进展如何的情况,结合我们迄今为止在本书中探讨的许多其他学习方法,PQ4R学习法将成为彻底变革学习方式的方法,无论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么复杂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