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揭开让记忆长久保留的秘诀
记忆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毋庸置疑,学习与记忆能力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记不住一样东西,就不能说学会了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围绕学习的技术和方法都集中在记忆力的培养上。如果我们能够花时间去了解记忆运作的最佳方式,以及如何能够利用记忆力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就可以大大地提升记忆能力。
如果我们将记忆视为存在于特定神经通路中的存储系统,那么学习实际上就是改变神经通路,使人的行为和思维能够适应新信息的出现。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相互依赖,学习的目的是将新知识保存到记忆中,如果没有了学习及吸收更多新知识的能力,记忆将变得毫无用处。市面上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记忆技巧,但它们都必须与学习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
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是学习的过程)。形成记忆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错误,都将导致知识不能转化为记忆——或只能转化为很微弱或混乱的记忆,例如“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了,但是他穿着紫色的衣服……”。形成记忆的三个步骤是:编码
/存储
/检索
编码
编码是人类通过感官处理信息的步骤。事实上,编码这个过程一直在持续,在阅读这段内容的时候,你实际上正在进行编码。人类利用感官进行信息编码的方式,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例如,在看书时,我们通过眼睛来编码信息,但我们的大脑给予了它多大程度的注意力和关注?我们对一项活动投入的注意力和关注越多,编码的过程就越有意识——否则,可以说整个编码过程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比如在咖啡馆听音乐,或在等红绿灯时,看到车流经过身边等。
很多人会说自己的“记性不好”,这实际上是错误地将注意力的问题归咎于记忆能力。记性不好的人,可能很容易就忘掉刚认识的人的名字,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记忆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在被介绍时,根本没有关注对方的名字,但可能会清楚地记得,在相互介绍时,旁边经过一条棕色的可爱狗狗,这就是典型的注意力偏差导致记忆力低效。
此外,投入了多少注意力也决定了记忆的强度,进而决定了该记忆是进入人脑的短期记忆库还是长期记忆库。如果你在读一本书的同时看电视,那么被编码的信息可能不会太深刻或太强,因此很容易就忘了自己读过什么内容。同样的,相较于那些与你无关或超出认知水平的东西,你更有可能记住那些引发了强烈情感或有深刻意义的东西。
存储
存储是我们通过感官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之后的下一步操作。在信息经过眼睛或耳朵之后,它将经历什么?这些信息有三种可能的去向,区别在于它们是否会成为有意识地指导其存在的记忆。人类有三种基本的记忆系统: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检索
记忆过程的最后一步是检索,也就是我们真正使用记忆,并可以说是学到了东西的阶段。这个信息检索的过程,可以是从无到有的回忆,也可以是需要提示才能唤起相关记忆。其他的记忆,可能只有在固定的序列中被记住,或作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被记住,比如我们在背诵英文字母ABC时,可能会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唱字母歌才能够记住它们的排序。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记忆编码和存储阶段投入的注意力强度,决定了检索这些记忆的难易程度(即前期投入的注意力越多,后期信息检索就越容易)。大多数的学习过程,不一定聚焦于信息的检索阶段,而是集中在信息存储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帮助这些感官记忆或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呢?
以考前的突击复习为例,我们希望阅读的所有信息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超过24小时,这就意味着,这些信息必须超越感官记忆和短期记忆的范畴。你可能并不关心自己在一年之后是否还记得这些信息,因此这些信息可能会被推到介于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模糊地带。实际发生的情况是,你将对信息进行足够的演练,以便在长期记忆中留下一个印记,但在考试结束后,这个印记会快速地消失。
加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提升记忆能力和记忆吸收能力是一样的,越像海绵,效果越好。这也能够让你有意识地控制那些通常在大脑中自动完成的记忆过程和步骤。如果你了解了记忆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记忆力如何服务于学习,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榨取记忆的能量。
避免遗忘的科学
学习既是提高记忆力的过程,也是避免遗忘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会忘记?为什么不能记住这个事实?我们为何会让一些东西从脑海中溜走?
遗忘通常意味着存储过程的失败或缺陷,即我们想要记住的信息只成为短期记忆,而不是长期记忆。因此,遗忘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我们无法从大脑中唤起这些信息,而是这些信息从一开始就没有牢牢地被记住。导致这个结果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可能从未通过反复回忆,巩固这些记忆。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强化大脑中那些暂时形成的神经通路,没有将其变成长期的神经通路,因此大脑将这些信息视为不具备真正意义和重要性的信息,最终摒弃了它们。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将遗忘视为失败的学习过程,但我们通常以下面三种不同的方式检索或提取记忆:回忆
/识别
/重新学习
回忆
回忆是指在没有外部线索的情况下,想起一段记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按照要求复述某些东西。例如,看着一张白纸,然后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首都写出来。我们能够回忆起的东西,往往是有着最强烈记忆的东西。我们对这些东西进行了足够的反复记忆,或赋予其足够的重要性或意义,使它们形成长期记忆。回忆就意味着进入大脑的存储空间,准确地找出想要的信息,并完整地予以重现。
当然,鉴于回忆代表了最强的记忆水平,它往往也是最难实现的,通常需要我们花上好几个小时反复演练或学习,才有可能接近这个记忆水平。一旦我们以回忆的方式获得了信息,遗忘也会变得很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当然希望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划归为这个类别,不过,下面这种记忆检索的方式,已经足够令大多数人感到满意。
识别
识别指的是在拥有外部线索的情况下,能够唤起相关的记忆。它与回忆的区别在于,回忆要求纯粹通过记忆来想起某事,但在识别情况下,如果我们得到一条小线索或一个小提醒,就能够想起相关的信息。例如,你可能无法凭空回忆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首都,但如果你得到了一个线索,例如首都的一个首字母,或与之押韵的东西,你就很容易想起它们的名称。这些线索足以“唤起你的记忆”,使你能够在开启记忆之后顺畅地继续回想。
在我们尝试记忆大量信息时,识别通常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很多记忆技术和类似记忆装置能够产生作用的原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没有大量反复的记忆训练,我们将无法确保大脑能够存储和回忆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我们试图将信息拆分成碎片,并通过容易识别的线索串联起来。有了正确的线索,我们就能够获得正确的方向,并逐渐想起大脑中存储得不那么牢固和具体的相关信息。
重新学习
重新学习无疑是最弱的记忆形式,它通常发生在重新学习或复习信息的过程中,而且每次重新学习的时间都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递减。例如,我们在周一学习了世界各国首都的信息,花了30分钟,那么第二天再学习这些信息,可能只需要15分钟,以此类推。不幸的是,这就是我们日常自欺欺人的地方,我们可能对一个概念很熟悉,但又没有能将其转化为足够牢固的记忆,以至于我们再次看到它时,基本上又需要重新学习一次。
当我们初次接触一个新主题,或已经忘了大部分学过的内容时,这样的情况就会发生。当我们处于重新学习阶段时,就意味着我们基本上没能把任何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因此,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将这些信息视为不重要、不相关、不重复,不值得占用宝贵的记忆空间。
遗忘曲线
在追求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与薄弱的记忆编码和存储作斗争,也在与大脑尽快遗忘信息的自然倾向作斗争。
遗忘曲线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这个过程。它是由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首创的一个概念。
从这张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试图将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衰减和遗忘的速度都会加快。假设我们在周一读了一些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内容。4天之后,我们通常只会记得一半的信息。大概一周之后,只有30%左右的信息会保留下来。如果我们完全不复习学到的知识,那么最终能够保留的信息量大约只有10%。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复习和演练,如上图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记忆和保留更多内容。反复地练习和学习,能够将信息保留水平再度提升至100%,然后衰退曲线的幅度开始变得更浅,这意味着记忆衰减的量减少了。这就好像在教我们的大脑,“这很重要,我需要一直了解这些信息,所以一定要记住它们”。
我们的目标是,使遗忘曲线的幅度变小——尽可能使其变成一条水平线。这也意味着记忆衰减幅度很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反复的复习和演练必不可少。
艾宾浩斯发现了记忆衰减的模式,并确定出两个影响遗忘曲线的简单因素。其一,如果记忆强有力,并且对个人有意义,那么衰减的速度就会明显减弱;其二,时间的长短和记忆的年限,决定了记忆衰减的速度和程度。这也表明,我们无法杜绝遗忘,但能够想出一些策略,让信息变得有个人意义,并更频繁地复习和演练,以减缓遗忘的速度和程度。
如前所述,特定信息并不一样,其本身的一些特质和非常具体的作用过程,使得永远记住信息变成了一个奇迹。因此,看过前文的论述,你可能已经意识到,提升记忆力,既要求我们有良好的编码和注意力持续能力,还要求进行适当的复习和回忆训练。
尽管能够回忆起信息始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我们应该更现实一点,以识别为目标,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使用提示和暗示回忆信息。例如,我可能无法背诵最喜欢的歌曲的全部歌词,但如果听到旋律,我就能够跟着一路哼唱下去。如果我们都能够成为管理线索或提示方面的专家,就必定能够绕过记忆中无法逃避的遗忘机制,摆脱其限制,成功地永久掌握信息。
学习周期的五个关键
另一个提升脑力、充分利用记忆的内在机制的方法,是遵循学习周期。这并不是一种记忆技术,而是要求我们按照特定的顺序,在特定的时间内,使用一系列不同的学习或记忆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的效果。弄清楚学习周期背后的逻辑,也可以解释为何检索性学习和间隔性重复等学习策略能够取得非常有效的成果。
学习周期要求我们遵循五个连续的操作步骤,帮助大脑巩固新学习的材料,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获得知识的增加和学习能力的进步,夯实学习者的自信心。这个良性的循环,也将帮助学习者保持高度的自律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通常,当学习者没有任何规划地坐下来学习时,因为缺乏明确的学习意图和目标,以至于最终浪费了时间,错过了真正学会和掌握的机会。但如果学习者能够规划一个规律性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学习周期,就可以掌握自己当前的进度——并将相应的学习步骤应用到所有的学科内容上。
学习周期包含的五个步骤,分别是:预习、专注、复习、学习和评估,重复循环这个过程。
步骤一:预习
不要一开始就一头扎进要学习的内容里,而是在一开始就要想办法了解正在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学习的大背景,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等信息,对比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预习是为了让学习者把握大局,但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将取决于需要学习的主题和科目的具体内容。
假设你需要学习教材中一个重要章节的内容,那么你可能需要先略读一遍,即通读主要的标题和副标题,任何带有标题的图片和图表,读一读章节结尾处的摘要、数据(如图表或表格),以及被突出显示为加粗部分,或引文或特殊格式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为精读打下一个粗略的基础,并提供必要的线索或提示。
哪怕学习的内容并不是传统的纸质教材,我们依然可以从快速浏览材料入手,以获得一个整体的概念。假设你需要学习一首歌曲,不妨先快速听一遍,记住节拍、速度、调性,并对整体的旋律有一个概念。假设你需要翻阅一些学术期刊的文章,那么可以先翻阅摘要,大致了解每篇文章研究的问题、方法和结论是什么,再详细阅读。
步骤二:专注,即保持注意力
至关重要的是,预习环节将能够帮助我们将注意力放在需要关注的内容和领域(即最重要的概念)。在第二个步骤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专注力,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不只是被动地坐在位置上聆听,或者只看教学视频而不做任何笔记。
在阅读或观看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这就意味着你需要专注于被提供的信息,记笔记并积极提问(例如什么人、为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如何做以及什么样),并学会与学习内容进行“对话”。可以在书本的空白处记下相应的问题,之后找出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内容或信息。可以做摘要或简化图——在对这些新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尽可能地调动全部的感官吸收信息。当你能够生成自己的学习辅助工具,并能够自主解释这些概念时,就能理解得更彻底,并保留更多的信息。
步骤三:复习
正如预习那样,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再看一遍,了解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信息已经被吸收和掌握。仅仅是重新审视所学内容的过程,就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我们对它的掌握。在学习课程结束时,停下来进行复习和总结,再次回顾学习笔记和摘要,甚至可以再次回答在预习阶段提出的一些问题。
从本质上看,复习过程又是一个略读的过程,但这一次的目标不是了解所学内容的全貌,而是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一个快速的评估。这就要求我们钻研一些新的概念,重温主要的主题,并花点时间巩固和强化所学的内容。如果你在学习了一些新的数据之后立即进行检索练习,就是在教大脑不仅要将重要的信息归档,而且也巩固一条新形成的神经通路,以便在日后快速地搜索和回忆这些数据。
步骤四:学习
我们已经了解了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材料和内容,现在我们需要确保它们能够永久地在大脑中扎根。形成长期记忆的秘诀是什么?重复。以30分钟至50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概念、定义、问题或想法,以加强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尤为注意那些对自己来说最困难的内容,但同时也要记住,将每个单元的内容与整体的框架联系起来。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前面所有步骤的积累,坐下来仔细地学习和研读需要学习的内容,将其牢牢地编码到大脑中。
步骤五:评估
在评估阶段,我们需要审查整个学习过程的效果,检查自己保留了多少东西,但也要问问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学习技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测试或问题,评估自己的表现和记忆能力。根据评估的结果,相应地调整下一次的学习方法。
当你能够自信地将所学的概念传授给他人,并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让自己能够重现这些概念,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你就能够确定自己已经正确地吸收了这些材料。另一方面,你可能在某些材料或内容上表现很好,但仍希望继续提升学习能力,例如调整在整个学习周期的不同步骤上花费的时间长短,或使用不同的主动阅读技巧等。
在完成一个学习周期之后,请从第一个步骤重新开始进入下一个全新的学习周期!
信息检索训练有妙招
如何利用这些关于大脑记忆规律的科学知识帮助我们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呢?在这里,我们将提供一个适用于训练记忆力的主要方法,即信息检索训练。
我们通常将学习视为一个吸收的过程,将信息视为传输到大脑中的东西:老师或教材为我们提供事实、数据、方程式和文字,而我们只需要坐着,接收和吸收这种信息就够了。这是一种单纯的积累过程,一种非常被动的学习行为。
这种学习关系,将导致我们学过的知识不会在大脑里保留很长时间,哪怕我们已经掌握了它,可能也不能学以致用。为了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将学习变成一个主动的行为。
这就是信息检索训练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什么是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训练并不会将更多东西塞进大脑,而是帮助我们将知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并加以利用。这种看似细微的转变,将极大地提升我们保留和记住所学知识的概率。很多人都记得童年时玩过的抽认卡,卡片的正面是数学公式、单词、科学术语或图像,背面是“答案”——解决方案、定义、解释,或设计者期望学生能够给出的任何反应。
抽认卡的概念,源于一种被称为信息检索训练的策略。但实际上这个方法既不新鲜,也不复杂,它只是在某个图像或描述(正面)的提示下,请抽到卡的人回忆已经学过的信息(背面的答案)。
信息检索训练,是提升记忆力、保留对事实的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尽管其核心理念十分简单,但信息检索训练的操作并不像被动地使用抽认卡进行练习,或检索所做笔记那样简单;相反,信息检索训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大脑需要经历真正的挣扎、思考和处理,最终实现在没有任何外部线索提示的情况下回忆起相关信息的目标。
普加·阿加瓦(Pooja Agarwal)针对参加社会研究的初中学生,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研究。这项研究旨在确定定期安排的、不计其数的测验对学习和知识保留率的提升效果。
参与研究的教师并没有更改既定的学习计划,依然按照以往的计划开展教学指导,但差别在于学生需要定期参加研究小组开发的、针对课堂材料的测验,并事先知道,这些测验的结果不会计入他们的平时成绩或期末成绩。
这些测验,通常只涵盖教师教授内容的1/3左右,并且在测试时,教师必须离开教室。这是为了确保教师不知道测验涉及哪些科目或内容。上课时,教师将像往常一样进行教学和复习,且因为不了解测试将考查哪些内容,也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或训练。
这项研究的结果,在单元期末考试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呈现出成绩的大幅度提升。学生在小测验涉及的1/3内容上获得的分数,比小测验没有检测过内容的分数,要整整高出一个等级。仅仅是偶尔接受测试,让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回答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就能够提升他们的总体成绩,并切实帮助他们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阿加瓦的研究还提供了“什么样的问题最有用”等相关的见解,要求学生回忆已学信息的问题,比选择题(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答案列表)或是非判断题更有效果。在没有任何口头或视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通过主动回忆所学知识,改善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信息的保留率。
如何在生活中进行信息检索训练
信息检索训练的主要好处在于,它鼓励我们积极地努力,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外部传递的信息。在学习完一次之后,采取一些实际的检测行为,比仅仅复习课堂笔记或重读书中的段落更有效果。
在努力回忆所学知识时,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知识将被激活,而信息检索训练就是激发这种记忆激活的运动,让我们更容易学会并保留新的理解或信息。如果我们能够将概念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将比试图不断地将概念重复塞入大脑更有效。真正的学习,意味着我们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之后,在需要时能够成功地提取和运用。
在本节开篇处,我们提到了抽认卡的学习方法,以及这个方法如何用于信息检索训练的运用。但是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学习策略,即我们可以使用抽认卡进行学习,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检索训练。
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使用抽认卡方法检测学习效果时,并没有很认真地去遵循记忆激活的过程,他们看到卡片正面的提示信息时,简单地在头脑内回答,不管答案正确与否,然后直接翻看背面的答案,随机抽取下一张,并重复这个过程。然而,要想将抽认卡练习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实践,需要花上几秒钟的时间,真正努力地去回想正确的答案,并且在翻开背面的答案之前,将回忆起的答案大声说出来。两种操作之间看起来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效果差别很大。在继续学习之前,学生学会通过实际的脑内信息检索并说出答案,就能够从简单的抽认卡练习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在现实生活中——在没有教师、预制的抽认卡,或其他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将所学的知识重新用于信息检索训练?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拓展抽认卡训练的用法,使其更具“互动性”。
在小学常用的抽认卡,通常很简单,因此可以尝试调整抽认卡背面的内容,拓展其适用范围,使其能够适用于更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应用,或自我学习,就像作家瑞秋·阿德拉尼亚(Rachel Adragna)建议的那样。
当你在学习课外或课堂所需的材料时,可以制作抽认卡,正面给出概念,背面给出定义。完成制卡之后,再制作一套卡片,给出如何在创造性工作或现实生活中重新处理或运用这些概念的“指示”。下面是一个例子:
- 用简明的语言,重写概念
- 写一部电影或小说情节,论证这个概念
- 用这个概念,描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 描述与这个概念相反的概念
- 根据这个概念,画一个图片
在设计信息检索训练的不同方法和操作方面,存在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运用信息检索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提取关于既定概念的更多信息,而将它们放在创造性的叙述或表达的背景中,将能够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概念时,更好地理解它们。人类大脑的记忆或许是善变且容易衰减的,它们天生喜欢愚弄我们,但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可以将记忆塑造成对我们更有利的因素,实现更快速的学习。
间隔重复学习法
间隔重复又名分布式练习,其训练方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开展重复性的学习和训练。这种学习方法会有针对性地直接解决间歇性遗忘的问题
间隔重复学习法是提升记忆力的重要方法
间隔重复学习法直接对抗了人类的遗忘天性,让大脑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记忆的功能。当然,其他的脑力训练方法也同样重要,比如增强编码或存储的能力,以及增强信息检索和回顾的能力。大脑生成有效记忆的3个步骤中: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间隔重复直接作用于最后一个步骤,即信息检索。
为了更好地记忆和保留信息,我们应尽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分散式地演练和吸收信息。换句话说,连续20天每天花1小时学习的效果,比在周末连续学习20小时的效果更好,前者能够形成更强的记忆,保留更多的信息。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可能需要学习的科目或内容。研究证明,在一天内反复阅读几十次的效果,远不如在连续几天内分散式地进行多次阅读。
如果我们将大脑想象成一块肌肉,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间隔重复的作用和效果。我们能明白,肌肉不可能一直处于锻炼状态中,在几乎没有任何恢复的情况下再度投入工作。同理,人类的大脑也需要时间,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肌肉记忆,并对一些东西形成普遍的熟悉感。研究证明,睡眠是建立神经通路的最佳路径,这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在睡眠过程中,大脑中的突触连接也在发展和形成,树突也得到刺激。
如果运动员像我们经常做的那样,无休止地压榨自己,开展长时间不间断的锻炼,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好的结果,要么运动员疲惫过度,使得后半程的训练毫无用处,要么运动员因为过度训练而受伤。就像适度的休息和恢复对运动员至关重要那样,休息和恢复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时候,持续而长期的努力反而会适得其反。
间隔重复的学习计划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间隔重复的学习计划应该是什么样的:看看这个学习计划,在整个星期里,我们只多花了75分钟的学习时间,但却成功地将整个学习内容反复学习了6遍。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可能已经把大部分内容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因为我们全程都在主动回忆,而不是被动地回顾笔记。
完成了这个过程,我们就为下周一的测试作好了准备。事实上,我们可能在周五的下午,就已经为下周一的考试作好了准备,完全不需要在周末的时候临时抱佛脚。间隔重复让大脑有足够的时间处理概念信息,并在重复过程中,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和飞跃。
想一想,在我们反复接触一个概念时,会发生什么?或许在最初的几次接触中,看不出任何新意,但随着对概念熟悉程度的提升,我们对它的理解也不再流于表面,而开始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审视这个概念,并开始思考其背景和规律。我们开始尝试将它与其他概念或信息联系起来,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所有这些训练,都是为了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将增加复习频率作为目标,而不一定需要增加整体的学习时长。尽管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和足够的重复次数都很重要,但关于间隔重复和分布式练习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预留足够的反思和消化时间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这种类型的学习将占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复习和规划,但即便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进行战略性调整,利用间隔重复学习法。
如果我们学习的目标仅仅是应付测试、考试或其他类型的评估,这些信息没必要成为长期记忆,那我们只需要让这些信息短时间内成为工作记忆,并将其部分编码到长期记忆中即可。鉴于我们在完成测试、考试或评估之后无需再记住这些信息,我们很可能只需要形成短短几个小时的短期记忆。
如果我们处于考试前最后一刻的疯狂复习阶段,那么可能就无法真正做到间隔重复,但依然可以小规模地开展类似的操作。与其只是在晚上连续学习3小时,不如争取每天学习3个时段,每个时段持续1小时,这将确保3次学习之间仍有几个小时的间隔。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提升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尝试一起床就学习,之后在中午、下午4点和晚上9点进行复习。请牢记,我们需要确保学习和复习的频次,而不仅仅是学习时间的总量。
在间隔重复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按照既定的顺序学习。打乱顺序让我们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了解所学的内容,更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编码。另外,需要运用主动回忆,而不是被动阅读的学习方法。为了获得交错学习和间隔重复的最佳效果,不要害怕穿插不相关的学习材料,有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刻意这么做。此外,还需要确保专注于所学信息背后的基本概念,以确保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无法回忆的内容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确保在考试前的最后一分钟仍在背诵和复习新信息。在最理想情况下,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可以同时容纳7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因此考前这段时间非常适合用来记忆那些无需变成长期记忆的内容或信息。这就像玩杂耍,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丢掉手上所有的东西,但在此之前,要确保每一次留下来的东西刚好是需要的东西。我们要发挥主动性,充分利用所有能够有意识地使用的记忆类型。
间隔重复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强调信息检索能力的训练以及复习的频率,而不是强调长时间持续性地死记硬背。哪怕在时间不够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间隔重复为考试作准备。总的来说,就是让更多的信息进入大脑的记忆存储库,同时,需要强调频率而不是时长。当我们能够将学习和记忆分散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并经常性地重温相同的材料时,就能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充分利用填鸭式学习
尽管我们都听过反对填鸭式学习,但大多数人依然进行了填鸭式学习,没有丝毫改变。
我们通常忙于其他事情,无法打乱既定的节奏,有时哪怕只是抽出5分钟时间都很难。我们需要学习许多其他科目的内容,进行无数的研究,并且在漫长的一天过去之后,感到疲倦或精疲力竭。这些都是我们填鸭式学习的正当——至少是现实的——理由。
填鸭式学习并非最佳的学习方法,但不幸的是,我们有时候别无选择。这里提供了一个补救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前文,意识到最有效的学习都是针对长期记忆的——因此,间隔重复再次成为了最佳的补救措施。间隔重复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飞跃,让我们不需要再反复练习或记忆也能够记住学习的内容。在它们成为长期记忆之后,我们只需稍加思考就能够回忆起相关内容,并且这些信息将永久地保留于大脑中。
抽认卡是最佳的考前复习工具。它将促使我们主动回忆,而不是被动回顾。在抽认卡训练过程中,我们必须主动回忆信息,并说出被抽中卡片背面的内容,而恰好是这种激发和提取隐藏记忆的行为,使其成为了有效的复习手段。
为了尽可能地发挥抽认卡的作用,不妨同时制作两套卡片,其中一套只包含定义和单一的概念,即用一个词提示一个术语或一句话。而另一套则将包括尽可能多的、关于单一概念的信息,这将迫使我们在一个词的提示下,回忆起所有相关的信息。这个操作,也被称为信息分块。而在短期记忆领域(正常情况下只能够容纳七种类型的信息),将信息作为一个大块,而不是较小的独立单位进行记忆,将提供诸多好处。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将更多信息放在每一张抽认卡上时,所有相互关联的一组信息就变成了短期记忆中的一个类型,而不是分散的信息。
在使用抽认卡进行复习时,将答错的卡片放回剩余卡片的中间或前面,这样你就可以更快、更频繁地看到这些答错的卡片。这将有助于尽快将正确的信息记到脑子里。
使用抽认卡进行复习,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训练。而为了让这个方法有效,我们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回忆抽认卡背面的内容,大声背诵出来,然后根据卡片正面的单一提示,回忆起更多的相关内容。
最后,当我们不得不死记硬背某些信息时,尽可能多地使用记忆方法,我们还可以运用首字母缩略记忆法,每一个字母都代表了一个描述事实的词汇。
例如,如果我们用ROYGBIV来记忆彩虹的颜色,会变得更简单(即R红、O橙、Y黄、G绿、B蓝、I青、V紫)。
我们还可以创建短语作为记忆提示,这类记忆法的操作关键在于,要赋予某些东西以意义,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而这个具体的意义可能因人而异。缩略或代表的意象越是生动、越是离奇,就越容易记住,越容易提升学习效果。